你有屬於自己的個人儀式嗎?
例如澳洲的游泳奧運金牌選手萊絲在每場比賽前會轉動雙臂八次、壓泳鏡四下、摸泳帽四次,沒有例外。棒球選手伯格斯每次賽前會練習接150顆滾地球,還會吃一盤雞肉。這些都是屬於個人獨有的小儀式,相信你也聽過很多不同的例子。
儀式與習慣不太一樣,像我每天早上起床會喝一大杯蔬果汁、吃藥以及梳洗,但這幾件事的流程的先後、間隔對我來說並沒有很嚴格的規定(可能中間會先上網看看信),有些許變動也不至於對我有太大的影響,這屬於我的習慣,算不上什麼儀式。
但是儀式則必須要遵照相同的流程、步驟與順序,甚至如果中途被干擾、打斷,還必須重新照順序做一次,否則就「沒有用」了。但儀式能夠發揮效果,並不是那個動作本身的功效(例如萊絲個人儀式中摸泳帽、壓泳鏡對於比賽表現是沒有實質影響的),而是在心理上發揮的影響。就像有一個研究結果顯示,比起只是「注意飲食,吃得更健康」,另一組相同飲食但在用餐前進行屬於個人儀式的女性,實際上也攝取了較少的卡洛里。
之所以儀式會能夠幫助我們管理內在的小對話,有以下幾個原因:1. 儀式會讓我們把注意力從困擾我們的事情上移開,消除焦慮及內在負面聲音的影響。2. 儀式能夠營造出秩序感,讓我們覺得我們能夠掌控事情的發展,因而安定。3. 儀式的設計產生類似安慰劑的效果—我們相信儀式可以幫助我們,大腦也就因此受到影響。
所以,《強大內心的自我對話習慣》的作者伊森克洛斯博士在碰到寫作障礙,內心對自己能否寫完這本書充滿懷疑(也就是在拖稿)的時候,就會去廚房洗碗、清理流理臺,以及整理書房桌面散落的文件,這就是他克服寫作沮喪與截稿焦慮的儀式。
你也可以設計屬於你自己克服某些問題的儀式,不論是取自信仰、文化,或是屬於你個人獨有的設計。儀式從哪裡來的並不重要,它可以啟動你內心裡本來就擁有的能力。
#老查隨意讀
#強大內心的自我對話習慣